薪酬績效是一個雙贏的設計
薪酬績效是整個人力資源的核心項目。開一家公司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賺錢,怎么才能賺錢?人力是一個很大的成本,要實現持續盈利的目標,不斷去超越公司的過去,不斷形成新的標桿作出新的目標,這就是績效管理要做的事情。
從員工層面來說,大家來上班都是求財,但為什么挖好公司的員工很難,因為他在公司有股票,因為他和公司的水平都很強,好的公司應該做到雙贏,員工能掙到錢,公司也能夠持續增長,這樣的薪酬績效機制才是有效的。
每個HR要樹立一個意識,薪酬績效是雙贏的設計,而不是對賭。
控制人力成本是HR的第一指標
薪酬績效核心點還有一個重點——控制人力成本。優秀的HR一定要有一個思想,要把人力成本控制到位,控制人力成本有兩個方法:一個是改變過去的績效方式,第二是改變激勵模式。現在很多公司有個共同的問題:人均產值不高,人均績效也不好,調薪是“普調”的模式,干得好的人和干不好的人差別并不大,干得好的人就覺得不公平,外面有好機會的時候他就會跳槽離開,干得不好的人也沒有被處理掉。
HR要做的是,錢要花在有效的地方,換句話說每付一份人力成本都應該有相對應的產出,這就是薪酬績效的核心點。一般情況下,HR首先要把公司整個人力成本研究透。人力成本與公司收入的占比,比如15%,有了這個值之后再去看這個值歷年波動變化,比成本不如比毛利,用毛利去算更直觀。(優秀的公司大概占15%,這是非常優秀的公司;差一點的公司人力成本可能會做到40%-50%,換句話說掙點錢都發工資了。)
各位看完BAT的數據之后就會發現他們都是15%左右,為什么他們比較牛?因為他們的員工有一項不計算薪酬里的收入——就是股票期權,這是作為個人的資產,比如阿里巴巴公司給你一萬股,他的股票180美金一股,相當于一千萬人民幣,這不是直接計算在工資成本的,優秀的公司一定要把這個值控制到位。
薪酬績效的核心
牛人被充分激勵
如何去控制人力成本?我是不是把大家的福利、工資降低就控制了?不是的。真正做得好的公司是把收入做上去,這是人力資源要做的核心工作。
所以真正的薪酬設計是圍繞著如何去激活牛人,讓牛人玩命干,這樣才能做出來超越歷史業績、能不斷做出來新的業績指標。一切以“激活牛人”為核心,這是薪酬激勵設計的根本。
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,人力資源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,其中績效考核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有直接關系。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:第一,起到標桿作用。績效考核就是對經理的工作情況進行審核和評價,并將評價結果反饋回去,進而使經理能夠正確認識自身工作能力,并作出準確地自我評價,對經理自我提升、自我塑造有很大的幫助。不僅如此,在業績考核中表現優秀的經理也能起到充分的領導作用,使員工更加信服,提升員工對經理的信任與配合;第二,起到帶動作用。績效考核能夠幫助經理發現自身的潛在問題,并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,進而針對自身缺點不斷改進,促進其工作目標的實現,從而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;第三,提升經理個人素質。通過績效考核可以明確個人的長處和短處,合理利用考核結果,充分發揮自身優點,及時糾正自身缺點,這對經理個人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。
深入剖析員工薪酬結構和邏輯
怎么來操作?在公司里你首先要有一個薪酬績效的整體方案:要明確現在績效狀況,預期目標是什么,中心思想是控制多少成本,其次預估人均產值提高多少,這是薪酬績效的目標。
再往下是要對整個公司現有薪酬和績效進行對接:首先是薪酬部分,要把個人的收入部分搞明白,薪酬的邏輯第一個是固定工資,這部分做不好,員工就跑了,HR要想保證招聘有足夠的效果,固定部分一定要設計到位,這是第一個動作。
固定工資設計
關于固定工資部分,有很多公司會找顧問公司做崗位價值評估,我覺得意義不大,因為做完效果并不是特別好。我們討論的重點是,固定工資部分的幾個核心問題:
1. 固定工資要跟市場對接;
2. 固定工資要按級別來設定。
HR需要有以下幾個動作:
1. 需要把人按公司的崗位序列理出來,基于崗位序列把崗位等級做出來,每一等級要跟市場薪酬進行對接,設定完等級之后要有一個基本定義,看看對標的公司,他們的薪酬多少錢(市場上是40萬,我給不到40萬就招不到人)。
2. 然后是你要去寫崗位等級標準,我們一般不建議用勝任能力模型做。一個公司的任職資格體系怎么搭,里面核心的點是基于崗位等級對應的標準是什么,什么情況下可以評為助理、專員、高級專員,基于什么樣的條件和工作結果來認定,這是任職資格里做的事情。
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內容與普通員工的考核內容基本相似。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首先,要考核經理的工作和管理能力。了解經理日常工作情況,根據其工作質量、工作效率、判斷能力、合作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素質,判斷其是否符合職位要求;其次,采用業績考核的方法來評價經理的工作水平。也就是對員工的實際業績和規劃業績進行比較,進而對比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;最后,對工作態度進行考核和評判。了解經理的日常工作情況,判斷其是否具有積極性、自主性和創新能力。
薪酬調查與崗位等級標準
固定工資里,最重要的動作一個是薪酬調查,一個是任職資格。薪酬調查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要跟市場上的薪酬數據做對接,有以下幾種辦法:
容,進而為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。然后,采用科學的評定方法來明確指標權重,檢驗指標是否一致,使考核指標更加標準化和計量化。通過測驗,具體構建績效考核體系的流程如下:第一,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;第二,明確各部門和各職位的目標;第三,明確績效考核目標;第四,設置績效考核指標的權重;第五,檢驗考核指標是否一致;第六,計量和標準化考核指標;第七,根據上述內容的信息反饋來進行指標試測。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重復上述步驟,符合要求即可進行下一步;第八,構建績效考核指標體系。
激活個體
基于崗位激勵的獎金與績效設計
浮動工資很復雜,既要基于崗位完成時效,還要基于項目來激勵設計,都要跟績效掛鉤。
比如,經理們年薪30萬,月度工資1.5萬,年底考核在什么情況下,可以由1.5萬變成1.8萬,要把這個規則寫清楚。員工的個人績效獎金:比如,一個員工月薪5000元,HR拿3000元出來作為激勵,這里需要設定一個目標,比如員工要完成什么事,達到什么效果,這樣才能給多發3000元,哪些情況下發1000元,哪些情況下發2000元都要有,而且要做得簡單。部門經理有三個指標比較合適,員工的只有一個指標,基于這樣的指標給他定一個激勵方案,干得好就給激勵。
至于公司的核心崗位怎么做,這個指標的設定是另外一個層面,指標設計也比較簡單:一句話說明崗位和部門存在的價值。比如人力資源的招聘,在公司里滿足業績需要給公司招合適的員工,考核指標就是找牛人。
根據經理的工作職責和細分內容可以獲得相應的考核指標,其中一級指標有8個,二級指標有22個。一級指標分別是:人力資源規劃、人員招聘與配置、薪酬管理、職業生涯、人員培訓與開發、績效管理、員工關系、部門預算。二級指標分別是:建立人力資源制度(A)、合理預測人力資源供給需求(B)、制定相應的管理戰略(C)、空缺職位的招聘平均天數(D)、年度招聘計劃(E)、人力資源配置(F)、薪資福利制度的制定(G)、員工薪資發放的準確率和及時率(h)、制定職位評估體系和薪資等級(I)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(J)、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員工總數(K)、培訓制度的建立(L)、員工培訓時長(M)、員工是否滿意培訓計劃(N)、績效考核體系的健全(O)、績效考核差錯率(P)、考核報告質量(Q)、勞資關系的協調(R)、對黨員和群眾意見的征求次數(S)、員工流失率(T)、部門預算的制定情況(U)、部門費用與預算之間的差異情況(V)。
設定一個獎金,招到某一個量給相應的錢;培訓就是培養出來多少牛人。換句話說,HR要明白這個崗位最終輸出的是什么,拿到什么結果才是牛的,基于這個結果寫KPI,再去給員工設定一個激勵方案。HR實際操作時,需要把崗位KPI梳理和獎勵方案做出來,這里面包括管理層的梳理和員工梳理。
激活團隊
項目制激勵
基于項目的激勵模式,里面有兩種方案,基于短期的項目比較簡單,完成一個項目達到某種效果給相應激勵。模式就是基于某個結果給多少錢,這個是核心。操作中要把項目的邏輯出來,判斷什么樣的項目才是可以被激勵的(對公司未來業績有支撐的,而且需要大家玩命干的項目)可以設定一個項目獎,完成之后給獎勵,完不成也可以定一些處罰規則,比如說可以做俯臥撐、平板支撐等。
然后是針對長期的項目,公司有一個研發項目,項目周期特別長,可以考慮允許員工入股,比如項目里的20%是由員工出資的,是風險投資,大家一起來共擔,前期是這個項目收益是可以共享的。像地產公司的項目就很好做,一個樓賣多少錢是有算法的,如果收益模糊不清就不建議這么做。
總結下來,項目制與前面是基于崗位的核心關鍵點不同。項目制是以關鍵產出為核心的,基于關鍵產出來定績效,這樣做出來的績效設計才是比較有意義的。無論是項目還是崗位,最最核心的是關注產出:產出什么就對應什么激勵,績效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不是只做一個考核,最核心的點是關注“關鍵產出”。
績效薪酬的核心
在于牛人得到充分激勵
一般情況下技術驅動型的公司,往往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強,就是靠人為中心來做。留住牛人有一個好的方法,就是給他一個難以拒絕的薪酬,這個薪酬足夠誘惑他,而且對其他公司具有免疫力。但是前提是針對:創業型或者是高技術型企業,或者是達到一定規模的公司,適合做類似的長期激勵。這里有一個很大的挑戰:老板愿意不愿意給。
對于很多成長型的公司來說,想招一些牛人進來,吸引牛人的一個是固定工資,這個力度不是特別大,獎金力度也不是特別大,股票增值是最OK的。整個的薪酬設計就是讓業績前1/3的人固定工資漲上去,讓他們的獎金多拿,而且能拿到公司的股票;相反之下業績做得不好的人,固定工資也不漲,獎金也拿不到,最后他可能會離開公司。
在公司里,真正對組織業績有核心價值的人員要有核心激勵。
一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可以采用德爾菲法,即咨詢法。采用這種方法需要邀請人力資源管理專家,然后以“背靠背”的形式進行權重設立意見的填寫,填寫后對各項信息進行評價和反饋,直到專家意見逐漸抑制一致,進而使分配方案的合理性最大化。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情況如下:人力資源規劃、人員培訓、人員招聘與配置、員工關系的所占權重都為10%;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所占權重為25%;部門預算和職業生涯所占權重為5%。
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,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將定性分析轉化為定量分析。利用該方法我們得出22項二級指標的權重比例如下:A和F占6%;B、E、U占1%;C、D、G、K、M、N、Q、R都占3%;H占7%;J和S占2%;O占14%;T占5%。此外,還要進行指標一致性的檢驗,通過一致性檢測才能確定基層分析的結構是否合理。
以往大家總是抱怨,大公司的薪酬體系確實很完善,可是拿到相對應的薪酬框架,用在自己公司后就不適用了,薪酬體系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在于,需要針對不同企業的情況去設計不同的薪酬體系。